08
5G马上就要来了,5G来了会带来另外更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就是接入设备还会增长,10倍到100倍的连接数量的增长,还有我们用户的流量也要增长。
我们现在包月2~3G可能够了,随着更多的通讯、更多的交流,后续整个带宽10倍到100倍的增长。
然后流量来源有变化,以前我们可能是习惯在电脑旁边去上网,流量是来源于固网的这种连接。
后续的话,我们每个人跟手机和PAD待的时间会更长,从移动端产生的流量,回传到网络核心处的带宽大概会有1000倍的增长。
09
对我们应用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但是它对我们现有的网络,带来的负担是非常重的。
我们需要看看,我们有什么新的技术去解决现在遇到的这三种挑战。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5G带来的挑战。
第一个就是我们需要很复杂的一个信号处理的能力。
因为对于我们说的这个10倍、100倍这个设备的接入,还有10倍、100倍带宽的增长,我们之前所做的那种传统的RU、BBU这种设备,它已经支持不了这么大带宽的接入了。
我们需要更强悍的信号处理的能力。
第二个是新的使用模式的变换。
10
比如说现在有这个智能电表,使用无线去回传,我并不需要很及时,对延时不敏感,只要慢慢传,传回去的数据是准确的,我读到电表的数据就OK了。
现在做智能汽车的厂商也越来越多,有的厂商宣称说到2018年,到市面上可以见到自动驾驶的汽车。
初始的结构是说,我所有的传感器或者初始的处理是在汽车本身,然后我的运算,包括去做一些预判,驾驶的一些道路规划,都是在云端。
它需要把这些汽车传感的信息都传到Datacenter,然后做完计算之后返还给汽车来下指令。
11
对于这种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来讲的话,它对延时就非常非常敏感。
比如说前面突然间从马路上冲出来一个小朋友。这个时候驾驶汽车需要反应过来,要踩刹车,要刹住不要撞到人。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非常快的信息要反馈到云端,信息的处理,然后返回来,汽车去做一些及时的反应。
还有包括我们的一些视频,像现在很多直播都是用手机去做,大家看视频的时候,也希望有一个及时交流。
包括后面2018年我们有韩国的冬奥会,2020年夏季奥运会又来了,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大家可能也都习惯用手机去看一些重要的比赛、自己感兴趣的比赛。
现在看是1080p,那个时候可能是2160p,或者更高的分辨率的视频流。
它对实时性和高带宽,也是有自己新的需求。
12
大家看到的就是,usage model,应用的场合,是各种各样的,越来越多,不同种类。
这样我们就需要针对不同应用场合,它对性能的要求去做一些裁剪,去做一些我们不同方案的一些提供。
第三个呢就是5G这个标准化的过程。
现在Verizon应该是所有电信运营商里对5G走得比较靠前的,它现在自己宣称是说,2017年它会试运行5G的无线网络。
然后呢,韩国那边,现在宣称说,到2018年,冬季奥运会的时候,它会支持5G的设备,5G整个的网络。
现在ITU的标准呢,是说争取2020年到全球来5G商用。
13
既然说5G预期的标准在2018年以后左右,开始慢慢会稳定下来,会推出5G的标准。
那么标准的稳定之前,比如说Verizon要布它的网络,韩国要布它的5G的网络,这个时候怎么办?
就是标准化没有完成之前,我布了这个网络,如果标准跟我现有网络有冲突,或者有新的需求的话,需要去修改这个网络。
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变化,随时根据我们新的需求去调整的这个网络结构。
那我们看一下就是,Intel针对这三个挑战,我们在5G这个领域当中有些什么解决方案?
第一个,针对这个数据处理的性能的这一个要求的话,我们这边是有高性能的硬件的方案。
比如说我们的CPU,我们现在制造业界最强的CPU,就是至强的CPU,然后还有配合我们FPGA去做一些硬加速。
14
第二个的话,就是针对使用模型的这种区别的话,我们这边可以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因为Intel跟Altera合并之后,我们现在基本上拥有了CPU,我们有FPGA,我们有ASIC,我们有业界最先进的工艺,半导体制造的工艺,我们还有封装的技术。
所以针对不同的应用的话,我们可以高中低端,或者特别适用于具体应用场合的硬件的设备。
然后第三个的话,5G的标准不稳定的问题的话,我们推出了我们的软件的和硬件的可编程性。
因为在5G标准正式推出之前,如果运营商去布它的这个网络的时候,假如说它需要升级,后续需要加特性的话。
15
因为FPGA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硬件可编程器件,如果要加新的特性的话,只需要编译一个新的FPGA的网表。
然后直接下载到板子上,就可以在线去升级,去支持到我新的特性,去做一些硬件部分的修改和调整。
然后软件的话,这个就更简单了,我们直接去升级软件的这些新的版本,就可以支持更新的5G的标准、5G的特性。
所以说在标准没有稳定之前呢,Intel可以提供这个软件硬件都具有可编程性的方案,来去适配这个标准变化。
那我们讲一下现有的这个无线网络的一个结构。
现有的无线网络的话,也就是我针对每一个区域来讲,都有自己的RU(射频单元),有BBU(基带单元),有无线接入网。
16
问题就是说每一个地方它所建的这个网络的话,都是针对在这个地方全天当中人流最大的那个情况的时候的带宽需求,我去建造的。
比如说,我们早晨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是从自己居住的地方去上班,可能白天的时候所有的流量都会集中在办公区,象CBD呀这样的地方。
然后等到晚上呢,大家可能都回家了,那就是晚上的无线的流量集中在住宅区。
大家可以看到,红色在动的话,就是说它现在使用的这个流量,它在每天当中是一个潮汐效应,这是在变化的。
然后呢,灰色的部分呢就是我这个设备空闲的这个资源。
但是因为要保证高峰期的流量,所以我放的设备的话都是有一定的冗余,这样会造成一些硬件支出成本的浪费,还有会去租用很多不同的地方。
因为我会去做网络覆盖,会租用很多不同的厂房,会放我的机房,会放我的不同的设备,这样会导致租金的上涨,还有功耗的增加。
17
还有因为现在很多设备功耗过大的话,会导致它一年的电费超过了设备本身的销售额。
第一个计划就是,集中化的无线接入网络,我们把这个C-RAN的这样一种模式,把无线接入网,把基带放到一个基带池的地方,然后RU会拉远,拉到外面去。
这样的一个好处的话,就是我不管大家是在办公区还是在家里边,可能我的RU是不同的RU,但是它的这个数据回传之后,可能都会去到同一个BBU,或者是几个集中的BBU,大的BBU site。
这样的话,对于接入网的负载来讲的话,我全天都是比较平均的,因为我总的流量是差不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