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灰灰 发表于 2017-4-15 09:31:52

FPGA的拓展,1992-1999年

  FPGA 初创公司都是无晶圆厂的公司,在当时属于新鲜事物。由于没有晶圆厂,他们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通常无法获得领先的芯片技术。因此 FPGA 开启了扩展时代,此时落后于 IC 工艺的发展。到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IC 代工厂意识到 FPGA 是理想的工艺发展推动因素,由此 FPGA 成为扫除工艺发展障碍的利器。代工厂只要能用新工艺产出晶体管和电线,就能制造基于 SRAM 的 FPGA。每一代新工艺的出现都会将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使每功能成本减半,并将最大 FPGA 的尺寸增大一倍。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允许代工厂在 IC 上堆叠更多金属层,使 FPGA 厂商能够大幅增加片上互联,以适应更大的 LUT 容量(见图 2)。
占位面积变得不再像发明时代时那么宝贵。现在,占位面积可让位于性能、特性和易用性。更大的 FPGA 设计需要具有自动布局布线功能的综合工具。 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自动综合、布局和布线已经成为设计流程的必要步骤。FPGA 公司的命运对 EDA 工具的依赖程度不亚于对 FPGA 功能的依赖程度。
  最重要的是,实现容量翻番和片上 FPGA 逻辑成本减半的最简单方法是采用新一代工艺技术节点,因此,尽早采用新的工艺节点意义非凡。基于 SRAM 的 FPGA 在这个时期实现了明显的产品优势,因为它们率先采用了每种新工艺节点:基于 SRAM 的器件可立即使用密度更高的新工艺,而反熔丝在新节点上的验证工作则额外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基于反熔丝的 FPGA 丧失了竞争优势。为获得上市速度和成本优势,架构创新与工艺改进相比就要退居其次。

星坠天际 发表于 2017-4-17 00:46:17

FPGA 初创公司

逆战 发表于 2017-4-18 12:12:52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FPGA的拓展,1992-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