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第一次做人,安全最重要!
我一直关注 留美学者 章莹颖案而章莹颖案失踪60多天了,至今下落不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决定,为章莹颖设立的“gofundme”募捐活动的金额目标提高到50万美元。而章莹颖案嫌犯同事发声讲述对案件的忧虑,“理想受害者”是什么?
捐款目标提升至50万美元
今年6月17日,在章莹颖刚失踪不到十天,章的父亲与其男友动身前往美国的途中,为了负担其家人的在美费用,当地警方与学校在“gofundme”平台设立了一个捐款账号,并呼吁公众向家属捐款,目前捐款额度已经超过13万美元。
捐款帐号的金额已经超过13万美元。
该捐款初始目标为5万美元,但账户设立三天已经募集了近68000美元。近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决定将募捐额度目标提高到50万美元,称此举是为了支持章的家人继续寻找章莹颖而产生的费用。
“本次捐款是为了寻找章莹颖而设置的,该案目前已进入司法阶段,章莹颖的家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支持和爱心。章莹颖的梦想是完成学业后回到中国做一名大学老师,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帮忙,让她梦想成真。”
GoFundMe是一家美国众筹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站发起捐款,GoFundMe要求发起人使用实名,保证项目的真实和信息的透明,但捐赠人可以保持匿名。一般情况下,众筹项目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后,所受捐赠基本都来自于发起人的亲友、同事、同学、邻居等生活中的熟人。
悬赏金额仍为5万美金
今年7月中旬,为了能获取更多章莹颖失踪的线索,在章家人的要求下,美国非营利性组织Crime Stoppers应家属要求,将悬赏金提高至5万美元,资金来源即为“gofundme”平台设立的捐款。加上FBI为寻找章莹颖线索而开出的1万美元悬赏金额,目前寻找章莹颖总的悬赏额度为6万美元。同时,在白宫官网上呼吁寻找章莹颖的签名网友为60914名。
据了解,这个GoFundMe章莹颖筹款专页下面有不少人留言,从捐款人姓名来看不少是华人,也有西方人。不少网友也在筹款网页上纷纷留言,期望尽快找到章莹颖。
“同为人父,感同身受,后续还要多多坚持,研究运用美国法律手段,让凶手付出代价。”一位捐赠者留言写道。
章莹颖案嫌犯同事讲述:“理想受害者”是什么?
Brendt(章莹颖案嫌疑人)和我曾在UIUC一起工作过,我们2013年作为物理系Physics 101实验课程的老师,共同给学生上过课。他作为嫌疑人,让我之前对案件的疑虑也有了合理的解释:
案发地点在美国著名的理工科强校,全校对此事也高度重视,在这么多逻辑思维严谨的高智商同事的协同分析下,都长时间没有找到破案线索,只能推测这本身也是一场高智商犯罪案件。
在我曾经和Brendt共事的过程中,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犯罪型人格。
印象中的他沉默寡言,喜欢独处。
每周,我们需要提前和教授共同讨论这周的课程内容,但Brendt并不常出现。
我们曾经在同一间教室的不同时间授课,上下课衔接的时候,也只是点头而已。
而当我偶尔因为出差需要临时换课时,Brendt也在群邮件中回复愿意帮忙。
所以,当他作为犯罪嫌疑人出现在新闻里时,我多少还是有些遗憾。
一个和自己生活有交集的人就这么成为一桩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害者。
于是我一直思考着,作为案件的旁观者,我们还能为此做点什么?
还是任由它和其它新闻一样,最终又消失在我们的“遗忘”里?
直到几天前,云学君在书店里,无意间看到这么一本书:《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
如恶之花一般的封面设计与“生命的意义”这几个字,成功地让我把手伸向了它。
随手翻开的那页就写了一串触目惊心的样本实验数据:
760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生中,有76%的男性表示曾幻想过杀人。
并且他们还幻想出各种实施细节,比如思考如何给出完美的不在场证据,如何逃过法律的制裁,买飞往哪里的机票等。
这让我又想到了至今下落不明的章莹颖,那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前同事,还有这两天在日本北海道失联的福建女教师。
在这个安全事故频发的环境中,保护我们人身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嫌犯的首选猎物?
作为曾经在美国高校教书十年、现在带着教育革新项目回到国内的一名技术研究人员,我相信无论这个世界的技术如何改变,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育的终极目的,都是希望下一代能有更优的生存能力,无论是智力上、体力上,还是情感上。
而懂得如何规避生活中的危险,一定是生存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所以,我今天想试着回答一下上面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成为嫌犯的首选猎物?
一、理想受害者
Brendt曾经说章莹颖是一名“理想受害者”,所以被选为他的攻击目标,并且还在莹颖的祈福会上继续寻找着下一位“理想受害者”。
那么,“理想受害者”是什么?
1986年,挪威犯罪学者Nils Christie第一次提出了“理想受害者(ideal victim)”的概念。
在他看来,理想受害者通常惧怕犯罪行为的发生,并具有下面五个属性:
1.受害人很柔弱,通常是女性或老人;
2.受害人正实行一件事情,从而忽视了观察环境;
3.受害地点不会引起非议(比如,白天站在大街上而非酒吧);
4.犯罪嫌疑人高大且内心阴暗;
5.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没有任何个人关系。
随后,国际法对Nils Christie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修改与整合:
理想受害者通常是软弱并容易受到攻击的(vulnerable and weak)、具有依赖性的(dependent)、或者举止奇怪的(grotesque)人。
拥有这些属性的人会有更大概率成为嫌犯的“理想受害者”。
另外,曾任美国刑警的郑三炮在“当你与罪犯擦肩而过……”的安全讲座中也提到,事实上,95%以上的犯罪行为事先并没有具体对象,他们只是在挑最容易得手的目标。
所谓最容易的目标,不一定是最虚弱的目标,而是最没有准备的目标。
所以,那些大大咧咧、没有警惕意识、没有安全意识的人,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首选的理想受害者。
这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电影《飓风营救》:
涉世未深的17岁女主角,不听父亲的劝告执意和好友去巴黎旅行,却不幸遭遇绑架。犯罪分子给她们注射了毒品以方便控制,并且把她们脱成三点式丟在黑市上拍卖。被注射了毒品的小姑娘晕晕乎乎,几乎丧失了行动和思考的能力。
长期生活在安定环境下的小姑娘们可能从来都想象不到,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着这么一群活在阴暗中的人,他们会用最肮脏、最恐怖的手段来对付萍水相逢的一个个普通人。
豆瓣影评里有一条写道,这是一部适合并且一定要给全国女中学生观看的电影,因为中国年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太薄弱。
对此,我是赞成的。
我前面说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优的生存能力。
但作为核心能力之一的“如何规避危险”,似乎在一代代的应试考试中,已经被遗忘了。
这显然不对。
二、如何规避生活中的危险
人本能地向往美好的事物,所以大脑里总是充满了各种美好的幻想,缺少对最坏情况的考虑和应变准备。
年纪越小的人,越是如此。
所以,身为教师,身为父母,更有责任和义务教会他们如何留意生活中给出的信号,防患危险于未然。
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列出了下面这些适用于青少年的个人防护措施:
1.避免养成一成不变的路线习惯
一成不变的上学、放学时间,一成不变的行走路径,这些都容易让犯罪者更容易预判出你的行为举止,从而决定最佳的伏击时间和地点。
所以,时常更换自己的出行方式、出行路径、出行时间,就可以更好地掩饰自己的生活习惯。
2.留心你常去的地点
凡是自己经常去的地方,都要留心它们的环境细节。
比如,记下小区里常常出现的车,从而当可疑车辆出现在小区时,就能够提前发现;留意上学、放学时,学校门口的环境和人们的举止,从而当门口聚集了陌生人时,你也能够有所警惕。
这些线索,都可以让你提前发现身边的危险,早做准备。
3.独自行走时,留心身边的环境
现在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手机。
如果你独自走在路上,带着耳机听歌,还专注地玩着“王者荣耀”,这就给了犯罪者悄悄靠近你的机会。
所以,当你独自行走在路上时,永远都不要佩戴耳机,尤其是女性。
我知道耳机作为一个潮流饰品,戴着看起来很fashion,但它也的确会让你忽视周围环境的变化,听不见悄悄靠近的危险。
所以,与其听歌玩游戏,我们更需要留意身边的细节。
比如,这个人是不是已经跟随我很久了?
这个人是不是我停下来时,Ta也停下来;我行走时,Ta也开始行走?
当我和这个人对视时,Ta的眼神是不是很闪躲?
我是不是一不小心走到行人很少的路来了?
4.准备进入封闭环境前,先做好准备
无论你是要回到公寓楼里,还是要去开车,请先在手中准备好你的钥匙。
这样可以在公寓楼的过道以及停车场人少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立刻开门进入自己的空间并反锁好门。
这样可以避免你因为找钥匙,而让自己长时间被暴露在人少的地方。
因为在找钥匙时,我们的头一般是低着的,更容易忽视周围的环境变化。
5.找到同行者
尽可能在晚上、或者行走在偏僻地带时,找到同行的朋友。
如果没有同行的人,就尽量让自己的朋友、家人了解自己的行踪。
在自己独自行走时,也可以时不时装作打电话,让周围人知道,虽然你现在只是一个人,但同时也有你的熟人关注着你的行踪。
假如你现在被伏击,也立刻会有警察找过来。
三、满怀热忱地活下去{:3_62:}
我们列出这些身边可能存在危险,也不是想鼓吹“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而是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完整的样子,它有美好,也有丑陋。
我们可以尽情拥抱那些美好,但也要学会避免那些潜伏的丑陋。
对世界的热爱,不是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而爱,而是发现这世界的不美好仍然去爱它。
认识到人性与社会的复杂,还能依旧满怀热忱地活下去。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中国小康网讯
厉害了
页:
[1]